潮劇和潮州歌冊
( )
潮劇和潮州歌冊
潮劇與潮州歌冊同是以潮州方言演唱、說唱的地方文化藝術(shù),,歷史悠久,,流布于廣東東部、福建南部,、臺灣,、香港、海南島,、雷州半島,,以及泰國、新加坡,、柬埔寨,、越南等國講潮州話的華僑、華裔居住的地區(qū),,并隨著華僑,、華裔的足跡,,傳播到歐洲、美洲,、澳洲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,。
潮劇和潮州歌冊內(nèi)容同有歷史故事、公案故事,、才子佳人故事,、官迫民反的故事、地方民間故事等,,故事情節(jié)曲折動人,。
潮州歌冊的傳統(tǒng)本子,如《秦雪梅》,、《雙鸚鵡》,、《劉龍圖》等三百余部,多為清代末年民國時期潮州李萬利,、吳生記,、吳瑞文堂等商號的木板印刷。說唱朗朗上口,,深為潮汕人所喜愛,,普及農(nóng)婦漁嫗,繡花織網(wǎng)時吟誦不輟,,故而一直誦唱至今,。
鑒于斯,從清代至現(xiàn)在,,不少潮劇團(tuán)(班)的藝人,,饒有興趣地將潮州歌冊的傳統(tǒng)本子改編為潮劇劇本,搬上潮劇舞臺,。尤其是民國時期至新中國初期的潮劇六大班(正順,、源正、三正,、怡梨,、玉梨、賽寶)中,,三正班的名編劇謝吟先生,,怡梨班的名編劇孫延章先生等紛紛從潮州歌冊的傳統(tǒng)本子改編出大型古裝潮劇和錦出戲,如《劉明珠》,、《鸚哥對唱》,、《五鳳朝陽》、《劉備招親》等劇作。這不僅充實了潮劇劇目,,而且到海內(nèi)外演出受到潮劇觀眾的青睞,,好評如潮,歷演不衰,,居多成為保留劇目,、傳統(tǒng)劇目,使潮劇這朵南國之花顯得更絢麗多姿,、異彩紛呈,。筆者于上世紀(jì)80年代創(chuàng)作的大型古裝潮劇《陳北科上京》、《翁萬達(dá)平南》,,也是以潮州歌冊為腳本寫成的,。搬上潮劇舞臺之后,也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,。
上世紀(jì)50年代至60年代,,潮汕各地的詩人、作家,,諸如陳覓、李昌松,、李作輝先生,,蕭菲女士等,紛紛揮毫將潮劇和全國各地名劇改編為新潮州歌冊,,在潮汕各地的《汕頭日報》,、《工農(nóng)兵》等報刊上發(fā)表,其時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白毛女》,、《紅燈記》,、《紅珊瑚》等20多部。這些新歌冊與傳統(tǒng)歌冊一樣,,具有故事曲折新奇,、語言通俗生動、音韻和諧順口,、誦唱起來吸引聽眾等特點,。這些新歌冊進(jìn)入尋常百姓家,眾多城鄉(xiāng)中老年婦女非常喜愛,,三五成群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說唱,,唱者聽者皆津津有味,其樂融融,。
潮劇與潮州歌冊同是海內(nèi)外潮人喜愛的文化藝術(shù),,只要熱愛潮汕歷史文化的劇作家、文化人敢于耗費心血將之互為改編,將會使潮人更能享受本土文化藝術(shù),,至于有人認(rèn)為潮劇早已不景氣,,潮州歌冊更是接近銷聲匿跡,在這方面花費汗水和心血有什么意義?筆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:潮人畢竟是熱愛家鄉(xiāng)的,,他們有著眷戀故里的情結(jié),,他們永遠(yuǎn)不會揚棄本土的文化藝術(shù)。因此,,只要世界有潮人在,,潮劇與潮州歌冊就不會消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