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器藏品介紹
( )
唐代 北關(guān)窯址采集 潮州市博物館藏
高9.3cm,,口徑787.5px,底徑382.5px
圓唇,,敞口,,斜直壁至足脛弧收,內(nèi)壁近口沿處壓塑四處對稱的花瓣口,,連著四條凸起脊線至碗底,。圓餅形足,足心用慢輪修削一淺圓形,。碗底有四塊圓形墊燒痕跡,。滿施青白釉,釉層厚且布滿冰裂紋,,釉質(zhì)瑩潤似玉,。灰白色胎體,,較厚重,。胎釉結(jié)合緊密。
新石器時代 潮州市博物館藏
高30.3,,最寬處15,,口徑4.5
新石器紅陶雙耳尖底瓶,杯形小口,,束頸,,深腹,尖底,,腹偏下部置環(huán)形器耳一對,,瓶身弦形紋,胎為紅陶,,全器布滿沙泥,。
古代陶制汲(jí,潮州音同吸:從井里打水,;吸收)水用具,,使用時將繩系於雙耳處,然後手提繩子將瓶垂於水中,,空瓶則重心在上,,瓶口自然下傾,汲入水後重心下移,,瓶口自然朝上,,取水省力,,并解決了水面距離遠、不便用手握瓶取水的問題,。
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,、廟底溝、西王村類型的遺址中,。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市以東,,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,半波早期的尖底瓶頸短,,腹鼓,,口部剖面吳長方形、圓開,、半月型,、花苞狀、葫蘆狀等不同形式,;晚期的頸長,,肩闊,器身呈倒垂的長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關(guān),。瓶口的設(shè)計:并不是簡單的小口,,而是細頸寬口的設(shè)計。就是瓶身快到出口時首先變細,,然后在瓶口處又加寬,。
東晉 潮州市博物館藏
口徑6.8,底徑8.4,高18.5,腹圍37.0
盤口、短束頸,,鼓腹中腰以下漸收至足微撇,,肩正面壺嘴塑成雞頭狀,對稱設(shè)一執(zhí)手,,左右各安一橋形耳,。器外施黃釉,大部分脫釉,。
唐代 窯上埠采集 潮州市博物館藏
通高475px,,高400px,口徑262.5px,,腹圍1250px,底徑300px
蓋呈斗笠狀,,子母口,,頂有圓錐形鈕。壺圓唇,,侈口,,短頸,,溜肩弧腹至底漸收,平底,。肩部對稱貼塑一對豎直扁條形耳,,另一側(cè)塑一短圓形流壺里外滿施青白釉,積釉厚處呈青綠色,,開滿紋片,。底及蓋內(nèi)里無釉,露出灰黃色胎,,胎體厚重,。